邓小平有句名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话当然不错,因为社会主义才是贫穷——如果一个地方的资源尚未丰富到可以让绝大部分人不劳而获的话。1979年,当撒切尔夫人进驻唐宁街10号白厅首相府时,英国工党留给她和她的保守党同僚们的英国,就是这样一个想走福利国家之路而民生凋敝的欧洲病夫。
撒切尔夫人和丘吉尔被公认为英国20世纪最杰出的两位首相,她还是英国历史上迄今唯一的女性首相。二战临结束时,丘吉尔因继续忙于战争而无暇精心准备大选而败北,年仅20岁的年轻保守主义者玛格丽特在为她的偶像鸣不平的同时,已经很清楚这个国家到底患了什么病,她在后来的自传《通往权力之路》(以下简称《通》)一书中谈及此事时说:
“回头看看,1945年到1951年工党的执政,似乎是战时在英国起主导作用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乎逻辑的结果。这种集体主义还要在英国盛行35年——塑造并扭曲英国社会,然后在1979年那个‘不满的冬天’垮台。”
这段话完全可以看成撒切尔夫人对英国的基本病理诊断,结合她的身世以及所受的教育、人生理想的志趣,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合乎逻辑、一脉相承的保守党政治思维方式:和丘吉尔一样坚定不移地推崇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撒切尔夫人拜相之后一系列劈山开路以至“鲜血淋漓”让人呻吟不迭的政治、经济改革行动,以及她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杰出成就。
1925年10月13日,玛格丽特.撒切尔出生于英格兰格兰瑟姆镇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商人家庭,父姓罗伯茨。罗伯茨当过镇里的高级议员,并且于1945-1946年当过一年市长。由于父亲的职业,初入政坛时玛格丽特被政敌讥笑为“杂货商的女儿”,玛格丽特不但不恼,还顺势经常以此自称,并且政见鲜明地表示,正是自己“杂货商的女儿”这一出身使得自己持有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他(父亲)非常推崇密尔的著作《论自由》。像其他商人一样,他看来似乎不能接受自由党的集体主义。”(《通》)她的家庭是“追求实际、严肃认真、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同上)和父母一样,玛格丽特也是个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我们每个星期天都听取布道,这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同上)。从罗伯茨一家到后来从政走上权力顶峰的玛格丽特.撒切尔,或许可以成为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命题的重要案例,这种清教徒的个人主义生活方式中,渗透着自尊自愛自强自立的自由与自律精神,倡导热愛自由并且为自由承担后果,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化的平等诚信和互助协作观念,这正是撒切尔夫人所谓保守实为独立的英国个人主义传统的精髓。1975年,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大会上一边抨击工党:“英国,当心啊!这是一条走向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一边再次强调她那“杂货商的女儿”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有工作的权利、花他赚来的钱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以及使国家成为仆人而不是主人的权利——这就是英国的传统。”(《英国十首相传》)
1945年,当玛格丽特还在牛津大学从事校园政治时,“有一次,一位老人在一次这样的会议上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它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我对福利的看法,我记得他问道:‘就因为我节省了一点自己的钱,就不给我‘援助’。如果我把钱都花光,他们就会帮助我了。’这是对新福利国家不久就要摆在政治家面前艰难选择的一个早期警告。”(《通》)也许从那时起撒切尔夫人就已经种下反对福利国家的观念。
1949年,24岁的玛格丽特正式开始从政,为了从政,这位学化学出身的政治家自学法学,通过律师资格考试。1958年玛格丽特当选为保守党国会议员,1970-1974年间在希斯(Edward Heath)内阁中任教育大臣,1975年成为保守党党魁,1979年带领保守党赢得大选任首相,此后连任三届至1990年因党内倒戈下野。
在11年的首相任内,撒切尔夫人推行一系列保守主义政治、经济的内政和外交政策,控制货币发行以遏制滞胀,开放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强硬打击工会组织,将70%以上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她在另一部自传《唐宁街岁月》中说过:“国家所有制只不过是一种非个人的合法资产所有制,实际上是由政客和文官所控制的。像工党那样把国有化描述为‘公有制’,这实际上是用词不当。”这是她进行私有化改革的理念出发点)举凡油田、煤矿、港口、天然气、电信、铁路、水电以及公共福利住房……,几乎无所不包,毫不夸张地说她重塑了英国经济结构,重注市场活力,力图让英国回归“小政府大社会”,然而这一系列改革行动尤其是事实上摧毁重工业、制造业的后果到底是福是祸,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评价;在外交上,抵制欧洲政治一体化运动,发动并赢得福克兰群岛战争(这成为第二任期胜选的保证),远交中国解决香港问题,联手美国里根政府与戈尔巴乔夫接触,促成苏东民主化转型,使得国家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
撒切尔夫人的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她成为英国20世纪最受争议也最受顶礼的铁腕政治家,她对原则的坚持和不妥协成为英国甚至世界政坛的政治家标杆,同时也使她谤满天下。当许多人在自发悼念她的时候,那些因她摧毁制造业改革而备受失业之苦、因其削减公共福利而生活品质严重下降的人们也在庆祝她的去世;当许多人备极赞誉她的坚决时,也有无数人对她的刚愎自用咬牙切齿。她少年时就铭记的父亲教导:“不因别人持有不同意见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许未必总是正确的。
撒切尔夫人与里根推行的政治经济政策被命名为“撒切尔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首席社会理论家、经济学家哈耶克的思想学说无疑也深受撒切尔夫人的青睐,她在自传中提及深受哈耶克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启发,而哈耶克推崇市场的思路正是撒切尔夫人所需要的理论支持。撒切尔夫人反对集体主义、推崇个人主义的生活哲学,与包括哈耶克在内的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可谓自然榫合。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倍增,自发协作的技术困难也因此增加,个人主义所倡导的自立精神因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而无法尽如人意,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良方可以解决资源与欲望的永恒冲突。人们即使明知福利制度侵犯产权、破坏市场,是经济萧条的饮鸩祸源之一,但依然会依赖它,难以摆脱。也许撒切尔夫人对英国的刮骨疗毒拯救了英国经济,但这刮骨之痛却由那些被淹没的沉默人群不仅仅在那一刻承受,也许将承受一辈子,就像朱镕基国企改革损害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悲声,被淹没在经济起飞的惊涛骇浪里(这样比较当然有点不伦,因为朱镕基改革的掠夺性是撒切尔夫人改革所没有的)。人权的即时性,人类的幸福与悲苦,人际转瞬变换,福祸何依常令人极难断言。
当前的欧债危机与欧洲福利制度千丝万缕,这或许证明了当年撒切尔夫人的远见——抵制欧洲政治一体化至少可以让英国不被卷入(当然一定有人会说或许加入更好?),集体主义大潮已经席卷全球。即使作为全球个人主义大本营的英美两国,当年托克维尔担忧过的削平鲸吞自由的现象也已越来越突出,个人主义精神已备受集体主义蚕食。
撒切尔夫人与里根联袂抵御以福利主义为标志的集体主义,既是这一世界性集体主义浪潮中的反潮流英雄,也是个人主义的斜阳挽歌。也许在遥远的未来时代,集体主义终将消灭个人主义,人类将步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不知到那个时候,还有没有人记得这位信奉“总是少数人拯救多数人”的理想主义者?
87岁的撒切尔夫人在平静的睡梦中远离尘嚣,她将供人凭吊、传说或詈骂,无论世相毁誉,也许她所钟愛的一句宗教诵辞可以盖棺其一生行迹:
“走出去,进入漆黑的世界,让上帝牵着你的手,这比灯还要亮,比你熟悉的路还要安全。”(《通》)
2013年4月8日於纽约
原标题:“总是少数人拯救多数人”?——纪念撒切尔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