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引人注目的学术事件,无疑是“百篇中国论文被撤”: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施普林格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肿瘤生物学》宣布撤回百余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
国际期刊,撤百篇论文,为何引国内舆论关注?只因这107篇论文,全都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据说这回是“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丢脸丢到了国际上。但是,且慢,这还未必是最不堪的一次。
去年就曾爆出过类似丑闻:一本巴西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数篇相似的中国投稿者论文。调查发现,这几乎是一本交钱就发,没审稿过程、没启用查重软件、编辑水平极差的低劣杂志——一年发两千篇论文,一千六百篇是中国作者。
一本或许山寨的“野鸡杂志”,却有着极恶劣影响。就如网友所言,中文论文造假已然可恶,中国作者的英文论文造假,玷污的则是中国科研及论文国际声誉。若说上述烂杂志的学术不端影响力还不那么大,这次正规学术期刊百篇规模撤稿,就不能不重视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学术造假已被曝光多次,比如投稿注水论文,伪造同行审议等。这次问题仍是出在同行审议造假。对比当事双方态度,其实也颇堪玩味:中国科协对出版集团提出的要求是:让其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期刊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人家咋回应的呢,除了表示将加强完善甄别力度,还委婉表示,不知道作者是否知情,因为多是第三方论文机构代理。
两厢对比,其实挺让人脸红。自己一方论文被发现大面积涉嫌造假,最终被撤,这时本应反思的是本国学术伦理规范问题,而非理直气壮指责对方把关不严,内控不力,先发后撤,让自己丢了颜面。这个心理素质,也是挺值得佩服的。而反观对方,即便撤了操作不规范的涉嫌造假论文,但人家在接受采访时,还得体地表示,造假行为作者未必都知情,可能是第三方代理机构所为。
所为知耻后勇,首先得有基本耻感,才有奋发雪耻的勇气和决心。而百篇论文造假被撤,第一反应若是“全是中国作者,是不是专门针对咱们”,第二想法“是你审稿不力,涉嫌钓鱼执法”,就是不想想百余篇规模,这可已是全产业链的行业潜规则。若不是老外“防君子不防小人”,可能早都事发败露了。这种事后应对和“反思角度”,确实值得整个科研学术界反思了。
原标题:百篇论文被撤,学术科研能否知耻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