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直门的一家“柳叶刀”烧烤店,因为合伙人都是北大清华的医学校友,“店铺一开业”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存在对“副业医生”的疑虑,也难掩对“名校学霸”的惊诧。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位合伙人道出心酸:“我需要副业,它能让我没有经济顾虑,简单纯粹地做医生”。
类似的事情,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现行社会下的“坏孩子”。生活中的世俗观念和经验的片面论断,都让大众陷入一种无逻辑的判断里。人们更倾向利用社会不公情绪,对一些现象进行价值衡量和规则制定。
一方面,人们认为副业者会被分散精力,主业上会被削弱,尤其涉及一些需要钻研的工作(教学,医疗,科研),更是会被各种质疑。甚至形成一种情绪认定:“认为自己过不好,是因为那些“专业者”不作为”。这也导致,再现行的社会中,人们对“钻研职业者”(教学,医疗,科研)提出更多要求。即便“副业不影响主业”,也不接受他们的这种生活实践。
说到底,大众对于“钻研职业者”的期待有多高,不平衡就会有多大。这种时候,情绪所产生的仇恨就会借助规则和机制进行泄愤。这样就使得,在很多“钻研职业者”(教学,医疗,科研)中,不太允许“搞副业”。这里面有机制的约束,但更多是体现在大众情绪里。
另一方面,作为名校学霸,似乎必须就得成为高收入群体,不然都好像对不起所属大学。这种“学历产出”逻辑,其实也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被讨论。不管是拥护学历有用,还是实证能力更好,实际上都没有站在逻辑上去解构问题的实质。
坦白而言,如果名校出来的学生,最后都把社会资源占尽,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混乱。实际上,从具体的社会人力市场需求来看,学历只是占其中的一部分,起不起决定性作用,也跟具体的职业有关联。知识密集型职业,自然对学历要求高,知识应用型职业,大抵更看重实践能力。所以,鼓吹“学历决定性”和“能力决定性”的态度,似乎都不是很客观。
从这两个方面去看“北大清华学霸医生合伙开烧烤店”的事情,似乎也能窥探出人们争议的焦点本质。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需要副业,它能让我没有经济顾虑,简单纯粹地做医生”这句话道出生活的真相。
我们所生活的近处,大多数人凭借主业真的是难以把生活过好。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有公务员,有大公司白领,有小公司职员。每每相聚畅聊,都特别希望自己有个副业。他们也并非出于“理想主义情怀”或“为社会多服务”,只是很朴素的一种想提高生活质量的想法。
讲真,在大城市生活,压力确实不小。如果想纯粹的把一些事情做好,确实需要有更多物质基础做保障。说到底,人与人的关系链,只有保障基础的运行不受影响,才有资格谈亲情,友情,爱情。每个人即使再怎么独立,也终将会被某种链条吞噬,所以想要过好一生,真是需要物质先行,才能更纯粹的做想要做的事情。
于此,对于那些争议而言,似乎也难以阻挡人们对副业的渴求。过去已经存在,现在就更难驱除。这已经是一个没有“物质加持”难以做自己的时代,索性就摒弃偏见,让他们任意驰骋。直到医生不再为“红包所困”,老师不再为“补课所困”,教授不再为“论文所困”。大抵医患关系也会轻松一些,师生关系也会纯洁一些,诺贝尔奖也会垂青一些。
说到底,为物质所累的人们,大多数还逃不出衣食住行。从这个层面去看,似乎我们嘴边总讨伐的“物欲社会”,仅仅只是对“金字塔”顶端的发问,但我们却概括为那是所有人的“追求”,着实是一种偏见。
原标题:北大清华学霸医生合伙开烧烤店:舆论争议也难阻人们对副业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