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风青杨
近日,一篇自媒体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刷爆了舆论。文中称河南省太康县一2岁半女童王凤雅被诊断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杨美芹在获得15万元捐款后却未救治眼球已脱出眼眶的女儿,反而去北京高端民营医院为儿子治疗兔唇。2018年5月4日,不到3岁的王凤雅离开人世。文章将女童王凤雅之死归结于“罪恶的父母”,认为女童的父母消极治疗导致了本来有极高存活率的女儿死亡。
“我们连陈岚的面都没见过,她也没来看过孩子,我就想问问她凭什么在网络上说这些不负责任的话。”时至今日,王太友依然愤懑异常,“我们家从那之后就遭遇各种指责和网络暴力,连村里人都以为我们骗了15万,公安也来调查,全家都要崩溃了。”
但25日,河南太康警方表示,经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且这些钱基本用在了王凤雅的治疗上,目前还结余1301元。据此,当地警方表示不存在诈捐。其爷爷将1301元善款交到了太康县慈善会。在自媒体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朋友圈中从来都不缺乏口水,稀缺的是对事实的探究和对真相的执着。就这一起事件而言,一些自媒体发文质疑王凤雅父母诈捐,将原本筹来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给儿子治唇腭裂,其“重要证据”仅是一个截图:其母在朋友圈晒出的一组带儿子在北京某医院照就诊的照片。后经证实,该费用是由另外一家基金会资助,和给女儿治病完全是两码事。
至此剧情反转了,最开始的记者不是言之凿凿的说这钱给家里男孩治疗唇腭裂,又去的豪华私立医院吗?现在嫣然天使基金已经澄清是她们免费治疗的,并且是在女孩生病前治疗的?那么记者到底是真不知情还是故意为之呢?是谁谎报的捐款额、谁说家人消极治疗、谁说家人重男轻女挪用款项的?
而在此之前,在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如何看待王凤雅小朋友父母骗捐后对其放弃治疗致其死亡的事件?”阅读量已经超过600万,名列第一的回答是这样开头的:“如果知乎有个问题‘全家人都盼着你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那么王凤雅小朋友一定是最有发言权的,三岁的她已经体会到了人世间所有的恶毒和残忍。尤其是这些恶毒和残忍,全都来自于她最亲近的家人。”这个回答赢得2万3千个赞,在4800条网友留言中,排在第一、赢得8000多个赞的留言为“这个世界居然还有这样的父母,真的是,气的语无伦次,这样的家庭还不被人们唾弃么,我要是住他们家一个地方,我就天天过去有多难听说的多难听,恶心不死他们这一家子恶魔”。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居然有那么多网友轻易相信一个自媒体的造谣,根本不去追问事实真相,甚至真相摆在面前也装作看不见,说明他们根本不在乎事实,而在乎流量和展现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当然,后来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为当时的立场和态度致歉,但人家母亲的女儿刚过世,本来就处于悲痛之中,还要被这群“志愿者”扣上那么多帽子和骂名?你们考虑过人家当时的处境和感受吗?而在某些“志愿者”眼中,拿人善款的求助者似乎就低人一等,就应该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各种曝光和质疑,稍有不合理的言行,便要招致指责。但人们好像忽略了一点:多数求助者本就是弱势群体,缺乏应有的医疗资源、社会资源,募捐到善款后也未必能够让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此时,仅仅因为家属的反常行为以及“重男轻女”的怀疑,就随意扣上“弃女救子”、“诈捐”的帽子,显然不合适。
在公众情绪需要一个出口的时候,不少自媒体人也找到了刷屏的可能。可是,很多“10万+”文章要么不谈事实只谈情绪,要么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写,一个个舆论爆点的引燃,看似热闹,但对问题的解决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对自媒体运营者而言,如果无法抽丝剥茧地一层层揭开真相,起码你应当守住底线,不要用未经核实的“内容”来挑动公众情绪;如果无法做到客观,起码你可以帮助网友分析,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事件。
那些打“公益”旗号的“伪善者”,从天津无肛女婴“救助”事件,到河南癌症女孩王凤雅事件,她们吃尽了人血馒头,连嘴上的血都不擦。她们参与就是为了“喝血“:病治好了全是她们功劳,治不好都是家长“害死”的。这些极端“公益人”是毒瘤,损害了整个公益。
那些在“王凤雅之死”事件中啃“人血馒头”的营销号,为了流量你们炒作一个又一个的热点。事件完了,你们一个删除微博,一个道个歉就去玩三文鱼的热点,转追下一个流量,完全一副什么也没也发生的样子,这就不仅仅是让人恶心的问题了。甚至在明知谣言被戳穿的情况下,仍严厉谴责向无辜的王凤雅父母,披着慈善的假面具参加伪道德盛宴,津津有味地吃着人血馒头,实在无耻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