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中国有“爱恨情结”
之前的强硬只是“谈判筹码”
环球时报:您认为特朗普上台将给两岸关系带来怎样的变数?
林中斌:特朗普有一个特性,他可以反复。举个例子,选前他表示对恐怖分子囚犯用水刑非常好,但当选后又称水刑没效,“不如半打啤酒和一包香烟”,说这是他很欣赏的军人告诉他的,后来这名军人被他提名为国防部长。
特朗普和中国,我简单讲是“爱恨情结”。为什么这么说?特朗普从2010年后就希望把酒店弄到中国,在中国大陆申请了80个商标,得到72个。他对中国兴趣很大,去年1月和5月两次场合都讲过“我爱中国人”,打破了美国的历史规范,以前总统候选人是没人这么讲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说要对中国进口商品课以45%的税。为什么有两种相反的说法?恐怕跟他个人经历有关。
1994年,特朗普在美国破产,没人理他,只有华人帮他忙,最主要的是香港新世界发展集团主席郑家纯和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虽然特朗普不愿意,但也只能答应对方的要求到香港谈。去了之后,罗郑两人和他打高尔夫球,他输了。晚上郑先生的父亲请他吃饭,他不喜欢吃中国菜,也不会用筷子。而且中国的习惯是鱼头对着客人表示尊重,但他不喜欢鱼的两只眼睛对着他。反正就是满肚子气,可他没办法。2005年,特朗普的财务慢慢恢复,罗、郑邀他参加一个纽约地产投资计划。当年该地产以破纪录价格卖出,但特朗普却告这两个人,认为对方没跟他商量就卖了,而且卖得太便宜,结果输了官司。我觉得,特朗普虽然很喜欢中国,他的女儿在学中文,小儿子好像有个中国保姆,但他同时觉得在中国人那里失了自尊和面子。
总之,我不认为他上台后会真和中国大干一场,之前的强硬只是谈判筹码。北京现在非常有技巧,马云先生刚去,答应给美国增加100万个工作机会。据我了解,王健林也要去。所以我不认为他会与中国为敌到底。
【相关新闻】
罗援:若被“台独”逼入墙角只有“武统”
罗援
台湾问题不管如何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一条铁律不可违逆,就是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什么是历史的潮流?孙中山认为,“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乱象”,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长江、黄河的流水一样,流到最后一定是向东的,无论是怎么样都阻止不住的”。台湾问题亦如此。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曲折,与祖国统一是任何人和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们会尊重民意,但民意有大民意和小民意之分。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只能听从全体国民的大民意,而不能听任一个地区民众的小民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台湾的统独选项只能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来共同决定。
我们会权衡利弊,但利弊有大利弊与小利弊之分。国家统一,兹事体大。再大的成本代价,也大不过统一的价值。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2015年1-10月,两岸(含大陆地区和香港地区,)贸易总额为1296.4亿美元,其中,台湾自大陆入超(出口超过进口)542.2亿美元。2014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941.1万人次,同比增加16.52%,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36.6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404.6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到322万人次,同比增加47%。如果台湾走向独立,两岸的这些和平红利将化为泡影。孰轻孰重,明眼人一目了然。
我们会计算胜算,但胜算有大胜算与小胜算之分。台湾是选举政治,政党轮替已经常态化,但不管谁执政都改变不了两岸关系大盘。大陆2015年GDP为67.67万亿人民币(约10.28万亿美元),台湾地区预计约为5500亿美元。两岸目前都在同步裁减军队员额。解放军总人数即将裁减到200万;台军总人数即将裁减到17万-19万。大陆方面的武器装备已经提升到五代为牵引,四代为骨干,三代为主体的结构;而台湾的装备体系仍然停留为“三代机二代舰”的状况。特别是从大陆最近举行的几次大阅兵和大演习已经可以看出,“台独”真的没戏了。
我们会依法行事,但法有大法与小法之分。在事关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反分裂国家法》就是大法铁律,任何人都不能踩这个底线,任何地方法都不能突破这个法律框架,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
我们长期提倡两岸和平发展,但并不等于我们已经淡化了“统一”的意志。和平发展是善意的释放,是顾及两岸人民福祉民生的战略举措,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走向统一,而不是走向“和平分裂”。
统一有“和统”与“武统”之分,我们将竭尽全力争取“和统”,只要“和平”尚未死亡,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们将以两岸人民最小的代价换取国家统一的最大利益。我们曾经承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如果“台独”分子把我们逼入墙角,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武统”。“统则和,独则战”,独立与和平之间不能画等号。
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曾经多次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承担这么一个义务:除了和平方式以外不能用其他方式来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手捆起来。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手捆起来,反而会妨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个良好愿望的实现。”他说,“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我们会铭记这一战略考虑。(作者是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