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洗脑术可以粗略地被分为三大类,让我们来一一对应,看看游戏组织者的恶毒伎俩:
首先,是信息控制。最常见的手段为封闭信息交流(或者单一信息来源),操纵者通过控制人的时间和生理环境,提供单一种类及来源的信息,让你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到正面的信息,从而使你相信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回到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例如:4:20起床,在50天中每天都要完成一个任务等,这些都是在控制你的时间;而全天观看恐怖片,不与外界沟通等,则是在控制你的信息来源,让你接触到的都是负面的或者关于死亡的信息。
为什么这样能洗脑?如果从记忆的脑细胞机制上讲,就是通过不断地输入反复强化,持续作用于大脑皮层下的“反响回路”来影响你的短时记忆,从而影响你的长时记忆。又因为人们潜意识相信“所见即世界”,认为“自己得到的关于某个事件”的信息,就是“与这个事件有关的所有信息”。所以,如果你见过的所有马都是黑色的,你大概不会去怀疑“是不是也有白色的马”这件事吧。
其次,是行为干预。常见手段为去个体化(Deindividuated)。为什么平时热爱家庭,乐于助人的善良人到了战场上会变成制造大屠杀的恶徒?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以变得无所畏惧地去采取自杀式袭击?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长期洗脑中丧失了“个体感”,把自己完全当成了集体中的一个角色,并只会做这个角色“理应做的事情”。群体情景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觉知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这便是“乌合之众”的由来。
回到游戏中,参与者都曾不止一次地被命令通过自残的手段来在自己身体各处雕刻“蓝鲸”图腾;同时,这个图腾作为组织的标记出现在游戏行进的各个场景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游戏参与者“你是这个集体角色下的人”,“你不是自己,而是角色“。
最后,是人格摧毁。常见的手段为通过“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来摧毁个体的整个自信体系。“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这个理论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他把狗关到笼子里,只要狗一触碰笼子门,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多次试验后,即使他把笼子打开,狗也不会再逃跑了,只会蜷缩在笼子里。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当个体面临不可控的情境时,一旦个体认识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便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习得性无助并不全是因为“意志力薄弱”,同时它也并不能以当事人的意志力为转移。只要给予足够多的摧残,足够多的绝望,就能让几乎任何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而回到游戏中,组织者正是通过不时提出让参与者怀疑、否定正常生活的问题;打击参与者自尊(包括辱骂、贬损等);利用裸照威胁参与者不得退出等方式来恶化参与者的身心状态,降低理性判断能力,并最终使人裹足不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