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熊猫血学生献血被强行多抽100毫升现场视频
有媒体报道,一大学生相约朋友献血,本意是想“献爱心”,不料,在检验血型的时候,“当事者”的血型被查明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血型“熊猫血”,工作人员建议“当事者”多献血,但时,“当事者”考虑到身体瘦弱,只约定献血200毫升。然而,在抽血后,当事者发现自己的抽血量,比朋友们多出100毫升。对于这样的行为,当事者称,工作人员只是一句:“抽都抽了”。然而,目前涉事采血机构的工作人员回应:“详情有出入,不便回应”。
对于这样一件事情,在没有弄清楚“真伪”的情况下,着实没办法去定性。但是,就事情的缘起来看,这似乎并非只是“100毫升血”的事儿。就如人们的“揣测”,可能工作人员为“补充业绩”,所以并没有按照约定进行“抽血”。虽然,从直接的危害来看,可能并不会影响献血者的健康。
但是,就因为不遵从献血者意愿“这一点”,就让人感到遗憾。说到底,不管是“紧急求助”,还是“自愿捐献”,最基本的规则,也应该是在献血者心甘情愿的状态下进行。因为,无论是危在旦夕的病人,还是健康喜乐的常人,在生命的尺度上,是平等的。
过去,人们总觉得“献爱心”是一种道德行为。所以,忽略掉“献爱心”主体的本身权益。甚至,我们会发现,在一些“献爱心”的过程中,“道德绑架”会很容易生发出来。这导致,很多“献爱心”的人,会显得很被动。普遍来看,明星群体最容易受困于这种舆论情绪。
只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清楚一点”,“献爱心”的基质里,基础还是“自愿”,而后才是“爱心”,要不然所谓的“献爱心”就会变得越来越艰涩。就如“熊猫血学生献血被强行多抽”这件事儿,如果确有其事儿,可能真的会让“献血者们”感到寒心。
我们能理解,一个“采血机构”对稀缺血型的渴求之心,但是,我们不能理解“强行多抽”的粗暴行为。“100毫升血”确实可以通过营养品“补回来”,但是寒透献血者的心,可能很难在“温回去”。这其中,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一家采血机构的“社会信用”,同时也会碾碎最朴素的“献血情怀”。
“血液”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可能并非只有医务工作者才知道其中的“严重性”。所以,就算“采血机构”再怎么解释,遮掩,都不如真诚的“直面事实”。就目前来看,“熊猫血学生献血被强行多抽”这件事儿,学生方相对站上风,而“采血机构”虽然有回应,但是显得不够真诚。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熊猫血”这么罕见的血型,在具体的工作备案上,肯定不会很松懈。因此,要想查明是否多抽“100毫升血”这件事儿,并不是很困难。所以,作为采血机构来讲,在面对舆论的拷问上,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出“真相”,而非糊弄“真相”。
毕竟,这关乎“献血机构”的整体声誉。如果,在接下来的事件发展上,“采血机构”还是消极应对,就算事情的原委“并不属实”,也可能会被舆论“彻底淹没”。说到底,含糊其辞比真正的不作为,还更让舆论厌恶。因为,我们太清楚,“100毫升血”的意义,在于合法性本身,而非是不是可以“补回去”那么简单。
普世的“献爱心”本身就是一种舆论情绪,社会责任。所以,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都应该遵循“真诚”和“自愿”,否则,“献爱心”就会成为一种“透心凉”。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献爱心”的核心动作是“献”,而“献”的合法性很重要。
不过,要是“献”变得扭曲化,所谓的“献爱心”也就失去基本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宏大宣传。但是,我们要知道,无论如何“献”,过程都要“自愿”,否则“爱心会变质”,“人心会质疑”。我们虽不清楚,“熊猫血学生献血被强行多抽”事件的触发缘于什么。
但是,这样的质疑和追问,确实是在保护“献爱心”这件善事儿。如果,每一个献爱心者都选择沉默,可能多年以后,“沉默”就会变成“无人献血”。既然风浪起,就该水落石出。要不然,所谓的人间正道,终究会成为沧桑之道,而非完满之道。
如若说“采血机构”是无辜的,那么采血工作者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粗暴行为”,根本性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一点似乎是舆论追问的“核心焦点”。作为工作,肯定存在“绩效考核”,但是,当献爱心的工作也要是被列入某种考核,想必就会走向扭曲。
因此,从“以正视听”和“直面真相”上,“采血机构”也应该“查明真相”。否则,在舆论浪头中,所谓的“合理解释”只能成为火上浇油。“100毫升血”也许不能救活一个人,但是“100毫升血”的来龙去脉,却可以挽回数以万计的爱心回声。
所以,此刻最重要的是,“采血机构”要直面事实,当事学生要“实事求是”。我们不辜负爱心的委托,也绝不冤枉爱心的使者。但是,当面对模糊的粗鄙之行时,我们总要挺身而出。只有如此,爱心才不会变质,爱心才不会迟到。否则,谁又愿意在接纳爱心前,被先前一步践踏呢?
原标题:献血被强行多抽:为何这不只是100毫升血的事儿?